2009年8月1日星期六

全球化视角下马大中文课程

全球化视角下马大中文课程
谢川成

一、前言

马来亚大学(马大)是马来西亚最早的一所大学,历史超过一百年。早期的摸索,中期的开创与发展,到如今的转型,马大的变化不可谓不多。尽管近几年的排名为人非议,其作为本国最优秀的大学,殆无异议。

马大在2006年开始转型为研究型大学,处于内敛、累积并准备冲刺的阶段。那么,在全球化的环境中,马大如何走出马来西亚?如何冲出亚洲?如何晋级国际?是吾人关心的事情。

本文的重点在于在全球化的视角下检视马大所提供的中文课程,能否培训中文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可否争一席位。

二十一世纪以前,马大是唯一提供学士中文课程的大学,然而,在汉语日愈受到重视的时代,在汉语热于全球吹起的当儿,提供这类课程已经不是马大的专利,也不是中文系的专利。在马大,语文暨语言学学院的马来西亚语言暨应用语言学系(后称语文系)辖下的中文专业提供中文语言学学士课程。博特拉大学(后称博大)也有中文课程,私立的拉曼大学拥有到目前为止师资阵容最强大的中文系,当然开办中文文学士课程,开放大学,大马第一所师范大学苏丹伊得里斯教育大学也设立了中文教育系。[1]华社创办的三所学院,新纪元学院,南方学院以及韩江学院都设有中文系,开办传统的中文系课程。本土大专院校设立了各种各样的中文课程,马大又如何加强及扩展本身的院系中文课程,以保持历年以来的领导地位?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二、马大中文系课程评介

马大的中文课程向来由中文系开办。中文系于1963年创系,至今已超过40年。[2]中文系的课程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课程的对象是具有华文基础的学生,课程的范围以中国语言与文学为主,称为A组:语言与文学;第二类课程为没有华文基础的学生提供普通汉语的汉学课程,称为B组:社会与文化。前者采用双语授课方式,即华语和马来语。核心课程如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各朝代文学、文字学、马华文学等课程都是以华语教学和考试。主修中文的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些以马来西亚语教学的课程如华人宗教、中国历史、东南亚华人研究、中国文学思潮、华人社会研究、中国哲学、华人企业文化、二十世纪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研究等。中文系课程包括必修课以及选修课,前者以华语教学,后者的教学媒介语包括为华语和马来语。本文探讨的是A组的课程。

中文系的必修课程共有12科,每个学期两科,每科3个学分,共36学分。下表是每个学期所开设的课程。
学期
课程
学分
简略说明
1
(1)各体文I
(2)中国文学史

3
3
各体文I:主要是介绍各种形式的古汉语文体。
中国文学史:则探讨文学思潮演变条件及过程。
2
(3)各体文II
(4)国学概论

3
3
各体文II:介绍各式现代文体的特点及其理论知识。
国学概论:确认经史子集的发展、讲解重要学者的思想与中华文化精髓、让学生能接近中华文明之研究。
3
(5)文字学
(6)中国古典小说

3
3
文字学:介绍汉字的来源、结构、特点、发展和演变。
古典小说:主要是红楼梦研究。
4
(7)中国现代文学
(8)中国历代文选

3
3
现代文学:重点在现代文学史、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的学者及其思想、鲁迅、张爱玲
沈从文等人的著作研读,文学革命的特别意义。
历代文选:重点在历代散文的问题演变、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古代文学家的思想精髓。

5
(9)中国唐宋五代词选
(10)古典戏剧

3
3
唐宋词:了解词的发展史、解说词学者的背景及其著作、认识重要词人及赏析其著作。
古典戏剧:增加古典戏剧的认识、认识古典戏剧的美学、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创意的方式来呈堂。

6
(11)老庄哲学
(12)马华文学

3
3
老庄哲学:认识中华哲学两大重要学派之发展背景、认识重要哲学人物及其著作、讲述重要哲学家的思想与哲学著作书写的特征。
马华文学:从初期至50年代—侨民文学—中国少数南来的知识分子---以中国为背景---浓厚的思乡情怀;50年代---东南亚地区---繁殖民运动---反帝、反殖作品;国家独立后---落地生根的公民---作品,反映出百花齐放的多元性。


36学分



上述12个科目可以归纳为几个种类,第一类是文学课程,共7科,第二类是各体文,共有2科,一为古汉语文体,一为现代文体;第三类是国学与哲学,也是有2科,前者科目是国学概论,后者是老庄哲学;最后一类是文字学,3个学分。由此看出,中文系课程以文学为核心,占了超过58.3%。各体文I和各体文II[3]是第二个重要的课程,占了16.7%,而国学概论、老庄哲学以及文字学各占8.3%而已。

这些课程当中,中国文学史是学生在大学先修班读过的,上了大学一年级,他们又再修读相同的课程,是否有重复之嫌?先修班的文学史课程包括现代文学史,只是三十年代以后的就没有涉及。中文系的现代文学史课程,从课程的简介来看,其所涵盖的范围与先修班的没有两样,50年代以后以及当代文学并未涉及。换言之,这样的文学史课程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概念。如果不介绍中国的朦胧诗以及后来的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现代文学史的课程有跟不上时代之嫌。欠缺现当代文学的知识,毕业生如果想当老师,他们将面对文学常识不足的窘境。现代学生如果从事诗歌创作而其作品中又有后现代主义的色彩,那么,我们的毕业生是否可以应付呢?笔者在师范学院教导过几届的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的教学法,参与这些课程的学员半数以上是中文系毕业生。我惊讶地发现,这些毕业生对现代诗普遍存有偏见,认为现代诗没什么可以欣赏,同时对现代诗都相当反感。我觉得,这不是毕业生与生俱来的偏见,而是在大专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接触与培训。当代文学课程可以弥补上述的不足,可惜,却是选修课程。既然不是必修课程,毕业生就不是都修过这样的课程。笔者认为,把文学史课程换为当代文学,作为必修课,而文学史列入选修课,这样对学生的文学视野的扩展,应该比较有帮助。

哲学方面,只有老庄哲学是必修课。与哲学有关的选修课有“中国哲学”以及“古籍选读”。“古籍选读”研究《四书》。这三课程,我觉得,“中国哲学”应该列为必修课,让学生对中国哲学有个概括性的了解,其他两个可以列为选修课,让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中国哲学中的老庄哲学以及儒家哲学。

中文系学生从第三学期到第六个学期,每个学期必须修读两门中文系开办的选修课程。每个学期的选修课程从五项到七项不等。然而不是所有选修可都用中文教学,有些是用马来语作为媒介语的,以方便没有中文基础的学生修读。下表是2007/2008学年所开办的选修课程。
学期
课程
媒介语
第三学期
1 现代戏剧
2华人社会研究
3中国历史 最初至公元200年
4东南亚华人研究
5语言学
6中国当代文学
1马来语
2马来语
3马来语
4马来语
5华语
6华语
第四学期
7中国古典诗歌赏析
8华人宗教
9中国文学思潮
10研究方法
11汉语语法
7华语
8马来语
9华语
10华语
11华语

第五学期
12翻译 理论和实践
13华人企业文化
14专辑导读
15中国哲学
16写作
17毕业论文1
12华语
13马来语
14华语
15马来语
16华语
17华语
第六学期
18中国历史 从7世纪到13世纪
19历代文选
20语音及音韵学
21时事评论
22二十世纪马来西亚华人政治研究
23中国回教研究
24毕业论文

18马来语
19华语
20华语
21马来语
22马来语
23华语
24华语

24项选修课程中,14项以华语为媒介语,10项以马来语为媒介语。这些课程中,我觉得语言学、汉语语法、语音及音韵学这三门是比较重要的课程,应该列为必修课。其他的如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典诗歌赏析、历代文选、写作、专辑导读也可以考虑列入必修课程。这八项课程中,如果不要全部必修,或者可以考虑其中四项必修,亦无不可。换言之,与其让学生每个学期自由选择两个选修科目,不如改为其中一科变成必修课,另外一科考生可以自由选择。如此,学生所修读的课程比较完整,必修课的学分增加到48学分。

三、中文系毕业生的出路

大学不是职场员工的训练所,然而大学生所选择的科系却对他们日后的职业选择大有影响。

中文系毕业生可以从事哪个行业呢?中文系传单如此介绍历届毕业生:“中文系自1965年至今已培养了近2000位主修中文的毕业生。初步调查显示,这千多名毕业生主要在教育界和学术界服务,如担任中小学老师、师资训练学院讲师,以及大专学府讲师等。其他领域如政界(大马内阁以及州政府行政议员)、文化界、民事服务、报界、出版界、金融界等,都有我们的毕业生。”[4]可见,中文系毕业生的出路可谓相当广阔。然而,从专业角度看,马大中文系毕业生最适合当中学华文教师。以目前中学华文课程的内容来看,中文系毕业生要担任中学华文教师还得自己在职苦修。中文系开设的语法课以及音韵学都是选修课。毕业生在大学时期未必修读。因此,欠缺这方面的接触,他们在教导语文知识以及语音方面就会显得吃力。无可否认的是,毕业生如果努力自己去摸索,他们还是可以应付得来的。

当然, 有了文学的熏陶,不当华文教师,还可以进军出版业以及广播界。历届中文系毕业生大多在中学当华文教师,部分从事其他行业。例如,之前从事出版业的林添拱和程慧婷夫妇,目前在通讯事业大展拳脚。在警界服务的则有黄东海[5],担任律师的则有范利宜,也有些从事翻译工作。本来当教师后来从事政治的包括中文系毕业生协会主席陈广才,目前担任地方政府部部长的黄家泉,高教部副部长何国忠,前师范学院讲师、前森美兰州行政议员尤绰滔,彭亨州议员刘震林等都是中文系毕业生。有些在媒体服务然后又参与政治的有前主播胡渐彪。在教育界各领域担任要职的相当多,如目前课程发展局华文科主任何慧贞,中学校长詹耀辉、杨裕发、程丽仙、郑文添、罗华炎[6]等;在师范学院服务的则有陈振富、刘祥富、梁剑光、刘良美、杨翼东、杨明浅、何丽芳等。在国立大学中文系或中文专业担任系主任的有马大中文系主任张丽珍,马大马来西亚语言暨应用语言学系主任庄晓龄,博大中文专业主任庄华兴。担任讲师的有马大中文系的潘碧华、孙彦庄、苏庆华等;在马大语文系担任讲师的有谢川成、苏美桂和陈湘琳;在博大担任讲师的包括郭莲花、林春美、黄灵燕和洪丽芬。

全球中文热潮方兴未艾,中文系毕业生的出路应该是非常广的。就以对外汉语来说,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师资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中文系毕业生只要把语音搞好,以后当个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应该不是大问题。由此观之,在籍学生应该修读语言学,语法以及音韵学。


三、马来西亚语言暨应用语言学系中文专业课程评介

语文系隶属马来亚大学的语文暨语言学学院。这个学院的前身是语言中心,提供外语基础课程,于1999年提升为学院之后,才开办学士、硕士以及博士课程。[7]中文语言学学士课程主要由语文系里的中文专业负责。
与中文系不同的是,语文系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语言学。请看下表所列课程:

学期
课程
学分
1
(1) 语文技能1
(2) 语言与文学1
(3) 语音与语音学
4
2
2
2
(1) 语文技能2
(2) 汉语词法学
(3) 语言与文学2
4
2
2
3
(1) 语文技能3
(2) 汉语句法学
(3) 汉语与文明1

4
2
2
4
(1) 语文技能4
(2) 汉语话语语篇学
(3) 专业语言
(4) 汉语与文明2

4
2
2
2
5
(1) 语文技能5
(2) 汉语发展史
(3) 双向翻译1
4
2
2
6
(1) 语文技能6
(2) 双向翻译2
(3) 语言变异
(4) 毕业论文
4
2
2
2


52

上表显示中文专业的课程以语言学为主,辅之以文学,加上汉语与文明。就学分数目来看,中文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中文课程学分多达52个学分,比中文系必修课程的36个学分多出16个学分。从课程数目来看,中文系共有12门必修课,而中文专业却有20个必修课。当然,如果计算中文系学生从第三到第六学期,每个学期必须修读两门选修课程,那么,中文系学生所修读的学分高达60个学分。这样就比语文系中文专业学生所修课程多出8个学分。


中文专业比较特别的一个课程是每个学期都必修的语文技能课,每个学期4个学分。课程后面加上1-6,意味学生必须在每一个阶段的考试中及格才能更上一层楼。例如,学生必须考获语文技能1,才能继续修读语文技能2,以此类推。其中一个阶段的语文技能不及格,学生不能修读接下去的语文技能课,他必须在第二个学年重修之前不及格的科目。语文技能的课程包括古今篇章选读,时事评论等。前者包括古典以及现代的篇章。古典篇章的选读以朝代的逆序来选,从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明清篇章到第六学期的先秦篇章,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都兼顾到。必须强调的是,在研读这些篇章时,重点不在内容的探究,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欣赏文章的语言特点、语言策略等等。在时事评论方面,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口语以及引导他们关心时事,并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时事。到了第六个学期,讲师还介绍汉语欧化的问题,探讨欧化的社会因素以及内部因素,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白话文中的文言成分。最后还有评述训练。学生阅读一篇短文或一则新闻之后就得概述文章要点,然后选择其中一点或数点来评论。这种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语言与文学(一)和语言与文学(二)主要是指导学生欣赏古典韵文如唐诗、宋词、元曲、杂剧等。当然,讲师也会介绍各代比较重要的散文篇章。

语音及语音学着重介绍汉语的语音系统,汉语拼音法案,国际音标以及其他有关汉语音韵的课题。同一学年的汉语词法学课程则探讨汉语的构词法以及词类,比较详细地介绍汉语的各种构词方式,词的种类以及有关词类的种种课题。第三小学期的汉语句法学可以说汉语词法学的延续,重点在汉语短语的分析,汉语句子成分的分析方法,从单句到多重复句,最后还介绍句群。上完了汉语词法学和汉语句法学,学生对汉语的语法系统将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短语分析法以及句子成分分析法帮助学生把知识转换成技能,通过练习,掌握汉语短语的结构以及句子的成分。这两个课程对日后有志于教学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汉语与文明(一)主要介绍中国的文明史。课程也介绍文明史对现代社会的贡献。在研究文明史时,课程引导学生从语言学以及历史事件这两个角度去理解语言的发展与汉语文明的关系。汉语与文明(二)探讨的是语言在人民文化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课程的重点在于,语言与世界观的关系,语言与习俗、信仰、禁忌、礼仪等的关系。

专业语言课程主要介绍在专业领域所使用的语言,如旅游、媒体、法律、广告等。相关的报告、书信、杂志文章、报章以及光碟将用作辅助教材,以加强学生对相关领域专业语言的使用。课程也探讨相关专业领域的背景,学生也将阅读有关的文献,加强认识。除此之外,学生在了解有关的专业语言的特征之后,他们将给予口头以及书面的练习。

第四学期的汉语话语语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话语及语篇,前者是口头的,后者是书面的。课程将探讨话语和语篇的结构,并从中带出衔接以及连贯在话语语篇中的重要性。

另外一个重要课程是第五学期的汉语发展史,也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顾名思义,课程主要研究汉语从上古到当代的发展过程,而在探讨汉语的发展轨迹时,又通过语音、词汇以及语法这三方面去研究,以对汉语的发展有个全面的认识。读了汉语发展史,学生比较能够了解现代汉语目前的一些现象。如字母词的产生,就有其一定的时代因缘;同样的,汉语中的许多日源词汇,也是读了汉语发展史之后才比较清楚的。换言之,这个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及掌握汉语的方方面面,是汉语教师以及任何语言工作者所必需具备的知识。

汉语的使用在不同地区各有特征而出现变化,例如本地的巴刹亦即中国大陆的菜市场、台湾的资讯亦即大陆的信息等。这种因地理、国情、语言习惯不同而语言出现变异就是汉语语言变异这个课程要研究的重点。课程也将探讨促使这种变异的各种原因以及大陆普通话与其他中华文化圈各国的国语、华语在语音、词法、句法、词汇方面的不同。

应用语言学的课程主要是双向翻译(一)和双向翻译(二)。所谓双向,即汉语翻译成马来语以及马来语翻译成汉语。这是一个实用的课程,讲师在课程开始介绍一些翻译的理论,过后就是翻译练习。两个学期的翻译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翻译练习,而学生可以在练习中体悟翻译的要点以及翻译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事项,以期把翻译做得更好。

毕业论文是必修科,没有正式的课程,学生必须在第五学期选择一个研究范围,写成研究建议书交给导师,导师批准之后,学生就可以继续撰写论文。论文的字数是一万字。学生在论文中运用在前几个学期所学习过的语言学知识和理论来进行研究。毕业论文乃以汉语书写。

总的来说,中文专业的课程以语言学为主,文学为辅。

四、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出路


从所修读的课程来看,语文系中文专业毕业生也适合当中学华文教师。1999年教育部选择语文系与师范组联办教师晋升学位特别教育课程(Program Khas Pensiswazahaan Guru),主要的原因就是语文系的课程能帮助一般教师提升对汉语语音语法修辞等的认识。主修华文专业的学生如果有兴趣进军教育界,而又希望在国立中学教书,可以在毕业之后申请苏丹伊德里斯教育大学(UPSI)主办的大学毕业生教育文凭的专业课程。[8]

除此以外,语文系毕业生也适合在报界杂志社工作。无论是编辑、记者等他们都可以应付。目前,就有好几位毕业生在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工作,有些则在杂志社上班。其中一位进军政界,担任部长的特别助理,也有一些担任州教育局督学,负责中学华文教师的事物。

拥有翻译实践训练的语文系毕业生也可以从事翻译的工作。他们可以在毕业之后去考取专业翻译师的证书。有了这张专业的证书,他们的翻译就得到官方的认可。政府部分的文件翻译,一些跨国公司的业务所需的马来语翻译,外国留学生的证书翻译都要专业翻译师的认证。

另外,汉语教师也是可以进军的一个行业。如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成立,推动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潮,汉语教师的需求大量增加。在马来西亚,虽然孔子学院只听楼梯响,未见人下来,也有一些团体开办基础汉语课程。随着学习汉语的外籍人数日益增加,汉语教师的需求肯定地也将更为明显。语文系毕业生既有语音学的训练,又有坚实的词法句法基础,加上语言与文明,语言与文化的认识,要成为出色的汉语教师绝非难事。更重要的是,汉语教师的职场不限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其他国家也需要汉语教师。换言之,语文系毕业生可凭语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冲向国际。

大学提供的是基础课程训练,学生毕业之后是否从事与课程相关的职业是难以预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对职场所需要的语言实际训练对日后职业的选择将有影响,也有帮助。语文系在这方面就提供了比较专业的语文训练。

五、结语

华人社会对马大中文课程的认识只限于中文系而已,这是认识不足。1999年开始,马大就出现了另一个可以提供中文专业学士课程的学系,只可惜没有多少人知道。从1998年至2007年,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多达663名。[9]本地报章的教育副刊从来不报导或介绍马来西亚语言暨应用语言学系的中文专业。其中一家报章的教育副刊主编说她只有兴趣介绍马大中文系,而没有兴趣介绍语文系中文专业。这种偏差对本地中文教育的发展并无好处。

中文专业到目前为止只有区区四名讲师,一名汉语教师,其中两名讲师在修读博士学位,目前只剩下两位讲师和一位汉语教师。从2001年到2005年,中文专业的学生人数高达三百多位,讲师只有四位。每位讲师指导的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平均每年三十多位,工作量不难想象。这种情形,外界也许不了解,因此无法报导。印象中,只有温任平在亚洲周刊稍微提及。他说:“马大语文(应该是马来西亚语言)与应用语言学系辖下中文组,学生三百三十多人,仅有三名讲师(当时陈湘琳讲师尚未报到),……师生比例是一比一百一十,这么高的比例,大可挤入健力士世界纪录之林。老师负荷之沉重,可想而知。”[10]温氏在文中也谈到马大中文系的窘境,也提到新加坡大学中文系的师资以及香港岭南大学的师生比例。这样的比较更加凸显本地华文高教的问题。

马大中文课程分布在两个学系,只是各自的核心课程有别,修读完毕后所获得的学位也不一样。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得到的是文学士(Bachelor of Arts),而语文系毕业生所得到的则是语言学学士(中文)(Bachelor of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两个学系在不同的学院各自发展,然而,在其他大专中文系的竞争下,在入学条件的不断变更之下,学生人数将受到影响。这是关心华文教育者不得不关心的事情。

这两个学系的毕业生大多投身于教育界,对本地华文教育的发展贡献良多。在21世纪全球化的冲击下,马大本身当然应该关注这两个学系的发展,华人社会也应该多加关怀,并在需要的时候予以资助。中文系有毕业生协会支持,主办学术会议以及出版学术书籍,资金没有问题。语文系到目前为止尚无毕业生协会,欠缺外来资金,严重影响主办会议以及出版学术书籍的工作。然而,在人力资源以及财务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语文系中文专业于2006年3月4日及5日成功主办了马来西亚第一届汉语语言学国际学术会议“敲开语言的窗口:多样性、变异性和规范性”,并于2007年将研讨会论文集出版。[11]这是中文专业全体师生在学院的鼎力支持下的壮举。语文系的学生从2005年只剩下本院生,每年的新生人数才20多名,以后要办会议以及出版文集就不容易了。

马大两个学系开办的中文课程各有特色,又兼本土特征,在国外传统中文系之间另起旗帜,发展的空间很大。可惜,两个学系的学术人员寥若晨星,阵容不大[12],如果当局不在这方面努力改善,纵使国际中文环境日益良好,这两个学系可能会被全球化的巨轮远抛于后。

(2008年5月28日)
[1] 苏丹伊得里斯教育大学今年才开办中文教育系,课程相当广泛,中文课程的学分高达68个学分,课程则涵盖语言学与文学,如汉语语音学、中国文学发展史、汉语语言学、写作技巧、中文现代文学、汉语词法学、翻译理论、汉语句法学、翻译实践、古典散文、汉语修辞学、社会语言学、古代诗歌、语用学等。
[2] 1961年2月23日马大评议会同意马大文学院设立中文系,邀请到当时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人类考古学家郑德坤博士协助筹办,并于196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马大中文系于2005年出版论文集以庆祝创系40年。该论文集书名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创系四十周年纪念专号》,由苏庆华主编,收入15篇学术论文。详见苏庆华编:《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创系四十周年纪念专号》(吉隆坡:马大中文系,2005)。
[3] 这两个课程的前身是高级华文1和高级华文2。见陈徽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之教学与研究〉,文刊王润华主编:《全球化时代的中文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页160。
[4] 参阅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传单,内容包括(1)马大中文系简介;(2)创办原则与宗旨;(3)师资阵容;(4)校外考试委员;(5)历届毕业生;(6)硕士及博士研究生;(7)出版;(8)研讨会;(9)常年活动;(10)中文系设备;(11)东亚图书馆;(12)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该传单以中文及马来文印刷。
[5] 现已退休,目前是建筑承包商。
[6] 陈振富于2006年提早退休,刘祥富去年退休,刘良美已经退休多年。
[7]马来亚大学语言暨语言学学院的前身是语言中心。本来是一个服务中心,不过,1995年7月14日提升为学院以后,它便开办语言学学士课程。学院由四个学系组成,即英文系,欧亚语言系,马来西亚语言暨应用语言学系,阿拉伯暨中东语言系。中文专业隶属马来西亚语言暨应用语言学系。学院开办学士课程后就招收学士学位的学生。第一年,也就是1998年,共有24名学生主修中文。从1999年开始,马来亚大学与教育部师范组签了合作备忘录,一连六年,教育部每年委派100名中小学教师到马大进修语言学学士课程。这是马大语言暨语言学学院与怡保师范学院合作的双联课程。教育部委派的学生先在怡保师范学院上课一年(两个学期),第二及第三年则在马大校园继续修读。完成课程或修完学分之后,学生将获得马大颁发语言学学士的学位。这项特别课程的称为教师晋升学位特别教育课程(Program Khas Pensiswazaan Guru),并于2005停办。

[8] 在80年代,大学毕业生的教育文凭课程由国立大学开办。90年代开始,这种课程由教育部师范组开办,课程名称为Kursus Pendidikan Lepas Ijazah(简称KPLI)。首批学生共24位,由怡保师范学院开办,之后北海的师范学院也开办,而目前,从2008年开始,类似的课程只在教育大学开办。师范学院所开办的课程只是小学组大专毕业生教育课程而已。
[9] 中文专业每学年的学生人数是:1998/1999:24;1999/2000:110;2000/2001:120;2001/2002:105;2002/2003:110;2003/2004:91;2004/2005:60;2005/2006:20;2006/2007:23
[10] 温任平:〈马来西亚华文高教沉疴待治〉,文刊《亚洲周刊》(2002年3月25日)。
[11] 庄晓龄、谢川成主编:《敲开语言的窗口:多样性、变异性和规范性》(吉隆坡:马来亚大学语言及语言学学院,2007)。
[12] 中文系的师资阵容:主任:张丽珍,副教授:客座教授:李国正;副教授:苏庆华、邬拜德拉;讲师:孙彦庄、潘碧华、祝家丰;合约讲师:陈韦賰;兼课讲师:陈志鸿。中文专业的师资阵容:系主任:庄晓铃;高级讲师:谢川成、陈湘琳;讲师:苏美桂;合约讲师:王小梅;汉语教师:刘树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